實名制給人一種錯覺,是在監視

“強調實名制,會給人一種錯覺,是在監視。而網絡身份證其實是強調保護網民利益的,現在與網絡利益相關的已經有上億人了,為了這上億人也應該做這件事情了。做完了之後,國家有關部門說,有些事情正好要利用網絡身份證,那是另一回事”

實名制再次成為焦點

2010年3月5日,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絡實名制是個大方向。3月16日,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表示,醞釀已久的手機及網絡實名制有望在2010年實施。這是有關部門首次就手機和網絡實名制在全國實施提出時間表。兩天後,重慶市政法委的一次會議透露,重慶警方將啟動網絡實名制。

官方緊鑼密鼓地表態,輿論則為此激烈交鋒。重慶將啟實名制的消息發布後,北京外國語大學一位教授隨即發文稱“網絡實名制‘特區’建不得”。



通信門戶飛像網CEO、通信業知名觀察人士項立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自發明之初就是自由和開放的,而且,目前即便要進行實名制,也沒有一套管理體系。

早在2009年五一時,杭州市就開始實行《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率先試水網絡實名制,但最終不了了之。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對本刊記者直言:“現在討論實名制沒有意義,討論了半天也做不到。”

實名制屢屢受挫


實名制最早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2年。當時,各大論壇紛紛轉載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的一篇訪談文章,建議“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引起軒然大波,由此引發了對網絡實名制的第一次激辯。

李希光的提議並未帶來政策改變,後來他也放棄了“前台實名制”,聲稱“禁止網上匿名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法律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

從那以後,實名制開始從不同角度切入網民生活,但大多集中於“後台實名制”。這也是現在對於實名制的普遍理解,即網民依然持有虛擬的網絡賬號,但網號與網民的真實身份信息一一綁定。

近幾年來,實名制的倡議和討論持續不斷,但卻鮮見有效的政策。這其中影響較大的,一個是2003年,各地的網吧管理部門要求所有網吧對客戶進行身份證信息登記;一個是2004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高校BBS不再面向社會開放。這兩項措施都是采用後台實名制管理,成為少有的實行至今的實名制措施。

前台實名制亦有嘗試。2006 年10月,原信產部提出對博客實行實名制。2007年,中國互聯網協會主持推進博客實名制。後來,雖有博客服務提供商推出實名制注冊的博客網站,但是博客實名制並未獲得成功。

2008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晶提出了“互聯網有限網絡實名制管理辦法”的議案,為網絡實名制進行立法准備。在當年8月,工信部給予回復:由於具體條件所限,目前馬上實行網絡實名制,“存在一定的困難”。

網絡身份證正在試點


實名制的關鍵在於網絡賬號和現實身份信息的綁定。項立剛認為,現在還沒有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技術系統。這一直是質疑實名制可行性的重要原因。

不過,方濱興說,實際上,這套系統現在已經研制出來並在試點,這就是網絡身份證,“公安部門大概在1999、2000年時就開始推網絡身份證。但那時候環境不行。當時大家上網主要是瀏覽信息,做這個給人感覺是想監視大家。”於是不了了之。

在方濱興看來,沒有網絡身份證,實名制實現不了。網絡身份證的實現,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個是如何將網絡身份和物理身份進行捆綁,另一個是如何使用網絡身份證。

網絡身份和物理身份的對接,最直接的做法是將網絡賬號與身份證捆綁。早在2008年,韓國就已經通過這個方法成為世界上首個實施網絡實名制的國家。在韓國的一些主要網站登錄時,用戶需要輸入個人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並得到驗證,而為了保護用戶隱私,個人信息僅限於後台注冊,在前台用戶依然可以使用虛擬網名。

但方濱興認為,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網絡身份證和物理身份證的捆綁無法達到遏制犯罪的效果。他說,有不少非法人員到農村大量收購身份證,“有人賣100元,再花幾十塊錢補辦一個就好了。”而在網絡上,也有大量收購身份證的信息四處流傳。

為此,方濱興建議,用社保號取代身份證號與網絡身份證進行捆綁。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社會保險號從政府獲得收入,很難買賣。

“上海據說在做試點,就是跟社保號捆綁的。這樣就能保證唯一性。”方濱興說。

實現捆綁之後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怎樣使用。像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出示身份證一樣,網絡身份證也需要一個介質來驗證身份信息。“得有個標准協議,能夠在讀網絡身份證的時候讀的就是這個東西,而不是手敲的一個假的東西。”

解決方案很簡單:每個網民發一個U盤,需要驗證身份時,插入U盤並輸入相應的密碼即可。這個技術和現在的網上銀行使用的U盾技術相似。

而為了保護網民隱私,公安部門會通過身份證號或者社保號生成新的偽碼號,在網站登錄驗證信息時,留下的是偽碼號信息而不是個人身份信息。

飛機場還是商場


近幾年,電子商務、網絡游戲迅速發展,網民的在線商業交易暴增。如淘寶網,2009年交易額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伴隨網絡交易的興起,網絡經濟糾紛和犯罪行為日益增多,這給網絡身份證的推行帶來了現實需求。“現在大多數網上注冊沒有出示身份證,知道他犯罪也打擊不了。”方濱興說。

他認為現在是時候推行網絡身份證了,“國際社會也在做IDM標准,就是個人身份證管理體系,讓個人身份和電子身份證對應上。比如德國已經有了電子身份證,而且據說在今年年底要在全國推廣。澳大利亞甚至都有電子護照。”

“強調實名制,會給人一種錯覺,是在監視。而網絡身份證其實是強調保護網民利益的,現在與網絡利益相關的已經有上億人了,為了這上億人也應該做這件事情了。做完了之後,國家有關部門說,有些事情正好要利用網絡身份證,那是另一回事。”方濱興說。

一直以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對公共安全的需求,是實名制推進的主要動力。而對於網絡自由的倡導,則成為抵制實名制的主要精神力量。

“互聯網開始的時候就是開放自由的網絡,從來沒有任何管理。”項立剛說。一直以來,匿名也被視為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來自1993年《紐約客》雜志的這句話已經成為網絡世界的經典。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SNS(社交網站)、博客、微博(http://t.sina.com.cn)等新的網絡傳播方式出現,進行實名注冊的網友卻呈現明顯的上漲勢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對此現像頗為關注,他說,目前在網上做到完全匿名不太可能,同時網友們也發現,匿名、實名各有好處。

人人網、開心網等實行實名注冊的社會性網絡迅速成為web2.0時代的寵兒,也正印證了這個看法,網絡實名亦能為網上交流與交易帶來匿名所無法得到的好處與樂趣。

至於說借實名制以遏制犯罪,胡泳並不認可,他認為以此為推進實名制的理由十分牽強,而作為結果,“當風險被不正當地渲染,以致自由被壓縮,這會造成安全與自由的平衡點被打破,公眾很難接受。”

平衡點在哪裡?胡泳說,就像現實生活中我們坐飛機和逛商場一樣,其實都存在危險,但是顯然前者風險更大,因此需要進行身份驗證;而如果逛商場也采取同樣措施,成本則無疑太高了。

而網絡到底是飛機場還是商場,胡泳認為這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每一個網絡社區都有自己的規則,最終是否實名,應該由這個社會的網友來決定。”

 

資料來源 : 新浪雜誌